学业“抢跑”背后的“鸡娃”焦虑
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,是家长们根深蒂固的观念。早教班、兴趣班、各种补习班……在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,“教育起跑线”不断前移,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过渡期,正悄然成为教育内卷的起点。“抢跑式教育”透露出的信息值得社会警醒和重视。近年来,我国多地通过立法禁止幼儿园“抢跑”,教育部也频频发文,禁止幼儿园“小学化”,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。今年8月,河北省发改委、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《河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》,明确规定,幼儿园教育不得“小学化”。现实情况如何,记者对此展开调查。
■市场:幼儿园“小学化”
教学受家长欢迎
“优优,35加47等于多少?”“等于82啊,这么简单!再考我一道难点的吧。”今年秋季开学,家住石家庄市桥西区的优优正式步入小学校园,像100以内加减法等小学知识,优优早在幼儿园时就熟练掌握。
优优的妈妈郝女士说,为了让优优不掉队,她给孩子选择了一所民办幼儿园,这所幼儿园在教学上深受家长欢迎。进入大班后,班里有固定的早读、教学、练习时间。早读包括唐诗三百首、三字经、弟子规等内容;语文教学前期教拼音,后期是简单的识字和写字;数学教学包括100以内加减法、逻辑思维等。
“班里每天会有考试、练习、判分,一年级上下册内容应该是都涵盖了。除此之外,孩子还学会了认识人民币、时钟、图形等。”郝女士说。除此之外,疫情期间郝女士还网购了一套网课,教女儿学习汉字。进入小学前,优优的识字量已在500左右。
“今年暑假,我们班有十几个孩子办理了转园手续。”石家庄市一家公立幼儿园的老师告诉记者,每年的大班都会有部分学生流失,家长们转园的主要原因是,想让孩子在民办幼儿园学习更多小学知识,为步入小学做准备。
记者调查采访发现,职工家长们普遍希望孩子早学、多学。为迎合市场需求,一些民办幼儿园、培训机构把拼音、识字、计算、英语等文化知识教学作为招生卖点,吸引生源。“幼小衔接班报名啦!”近日,石家庄市一所教育培训机构挂出这则微信招生广告,没几天阅读量就达到8000多人次。每天幼儿园放学后,一些孩子就会被家长送到类似的幼小衔接班上课。
■家长:
不“抢跑”到了小学会吃亏
“我家老大在公立幼儿园上了三年,没有报幼小衔接班直接上了小学,明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。有了老大的经验,老二上大班时,我就把他转到了私立幼儿园。去年老二升入小学,学习不吃力,家长也省心。”职工王女士是一位二孩妈妈,她从两个孩子不同的教育经历中得出结论: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很有必要。
职工郑先生也有相似的感慨。“我家孩子今年该上五年级了,当年没有上幼小衔接班,到了小学一年级跟不上,老师打电话让我们在外面报班。当时他们班里好多孩子都在校外报了班。”郑先生说,老师会根据学生情况安排课程进度,如果大多数孩子已经提前学过,那就会讲得很快。没提前学的孩子,就会吃亏。
“作为家长,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,所以在这场‘全民教育抢跑活动’中,没人敢退出。”省直单位职工徐先生认为,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化趋势,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。采访中,不少家长认为,现实中的小学教育模式对“抢跑”影响重大,如果老师一视同仁,无论孩子基础如何,一律拉到同一起跑线展开教学,长此以往,“抢跑”就会减少。
记者调查发现,学业“抢跑”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有教育模式的一些问题,加之一些教育机构过度贩卖教育焦虑,从而加重了家长们的“抢跑”行为。
■教育工作者:
学业“抢跑”有违科学规律
“早学、多学,不等于早慧。学业‘抢跑’有违科学规律,对孩子无异于揠苗助长。”石家庄市一位有着15年学前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说,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,是儿童学习发展的过渡和延伸。近年来,部分家长的理解存在误区,将幼小衔接单纯理解为学业知识的提升,一味对学龄前幼儿施加学业压力,这样只会适得其反。过早学习枯燥的知识,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,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。一些研究报告显示,很多上了学前班的孩子在刚入学时“高人一等”,而三年级之后学习成绩却掉队了。
近年来,我国多地通过立法禁止幼儿园“抢跑”,教育部门多次发文禁止幼儿园“小学化”。今年8月,省发改委、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《河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》,其中明确规定,幼儿园不得在保教费外以开办实验班、特色班、兴趣班、亲子班、蒙氏班、课后培训班等特色教育为名向幼儿家长另行收取费用;幼儿园教育不得“小学化”、不得收取书本费(玩具费)。
然而,从目前实际情况看,幼儿园“小学化”的问题,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。
教育工作者认为,要解决学业“抢跑”问题,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立法和监管,拿出铁腕手段治理市场乱象,对违规教育机构实施处罚;要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,避免家长早早被“成绩指挥棒”影响;最重要的是,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把教育公平落到实处,不再让家长被教育焦虑绑架,给孩子们打造更加健康、阳光的成长环境。
■记者周斐